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13日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依据微观粒子统计性质的不同,物理学家们把微观粒子划分为两类:费米子和玻色子。费米子服从费米-狄拉克统计,玻色子则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对于费米子来说,两个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在同一状态,这就是有名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而对于玻色子来说,则可以允许两个甚至更多个粒子处于同一状态。但是并不能分清楚到底是哪个微观粒子坐在这个位置上。这个就是一般统计物理里面说的“全同的量子粒子不可分辨”的概念。
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玻色最先提出了一种对光子的统计方法。1925年,爱因斯坦将玻色的理论推广到有质量的原子体系中,预言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的存在。根据预言,在极低的温度下,由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原子构成的气体可能会发生神奇的转变,处于最低的能量状态上的原子数目会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大,直到几乎所有的原子都处于这一个能量状态上,而整体呈现出一个量子状态。这种状态后来被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很多实验物理学家致力实现的预言。
实现原子系统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关键技术是激光冷却,它是八十年代中期后发展起来的。1997年,朱棣文、法国巴黎高师的Claude Cohen-Tannoudji和美国国家标准局的William D. Phillips因为他们利用激光冷却俘获原子的工作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大家都知道,温度是与微观粒子的无规热运动速度成正相关,而激光冷却原子,就是通过降低原子的运动速度,来实现冷却。
我们将激光的波长选择在原子谱线波长略微比中心位置长一些的一侧,那么由于多普勒效应,向着激光运动的原子感受到的波长会显得短一些(蓝移),因此作用强烈;而背离激光运动的原子感受到的波长会更长一些,因此作用很弱。这样,如果在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都有一束激光的话,就可以把原子的速度降低下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原子气体的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之上大约千分之一摄氏度。
然而,要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蒸发冷却。
蒸发冷却的原理大家都很熟悉:一杯开水放在桌子上,水里面速度较快的水分子会冲出水面,散发到空气中去,从而带走了较多的能量,剩下的水分子平均能量因此降低。同样,原子本身具有磁性,可以利用磁场来束缚原子,通过各种手段可以让束缚在势阱里面的带有较高能量的原子跑掉,得到更冷的原子气体。
利用这两种制冷方法,Cornell和Wieman在1995年6月成功地将含有大约2000个铷原子的气体冷却到低于170nK的温度(仅比绝对零度高了百万分之零点一七度),这时,大量的原子聚集到了最低的能量状态,形成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四个月之后,麻省理工学院的Ketterle教授等人成功地用钠原子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三位科学家分享了20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从理论提出到最终的实验验证,经历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经过许多物理学家孜孜不倦的努力才得以实现,这个领域是现代物理里面光学、凝聚态等方向的尖端前沿。科学发现如此不易,却激动人心,还是那样的美妙。(《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3日 上海光机所 苟维)
相关信息:
附件列表: